• 2011 中国买家的雄起与不安(并购年终专稿)--王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12-17 17:12:49 人气:18 加入收藏 标签:

      “2002: 中国并购的元年”,这是十年前我写的一篇年终并购专稿的题目。十年里,花开花落,并购从旁门左道变成了资本市场的主流工具,商业界的时尚话语。并购不再是 一种观念、一种技巧,一种强取豪夺的特权,并购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产业整合的基本手段,甚至成为大国崛起的突击队。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上无可 置疑的重要买家,大大超越了许多国家啼声初试时的海外收购目标如商品、服务、技术、品牌等,风起云涌一路喧嚣的直奔主题:资产、资源和公司。

       收购资产时,你需要有跨国管理资产的能力。收购资源时,你需要应对当地国家安全的审查。收购公司时,你收购的不再是可以为所欲为左右腾挪的有形资产和商 品,而是一个独立的公司生命,有战略有治理有历史有风格有客户网络有市场份额有公司文化,岂是一笔精打细算的生意那么简单,更不会是一场巧取豪夺的资本游 戏。十年之内,中国从并购的观念建立到成为全球的企业买家,这样快的雄起,令人鼓舞,令人期待,更令人不安。

      检点刚刚出榜的2010 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与十大事件,回顾十年来这些并购里程碑的变迁,我们看到中国买家们经营和资本观念的变化,更真切地感受到观念背后商业力量的演进。并 购,首先是市场的博弈,包括战略设计、定价模式、操作手段以及整合方式。但是,中国的并购,自始至终仍然是市场面具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博弈,政府不同权力之 间的竞争,政府功能蜕变与复苏的磨合。同样,突如其来的海外并购热潮中,中国买家的出场方式、出价规则和验货角度等多是让人起疑的生猛和粗鲁,以至于全球 各国正在酝酿一个警惕中国买家的防线。还记得当年美国盛行的恶意收购么?殷鉴不远,鲜克有终。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了,当然对全球经 济有重大激励作用。中国作为最有潜力的买家,理应受到各国卖方的青睐和追捧。这样一个明显的逻辑却不能转化成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反思。除了卖方振振有词的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市场保护、低碳经济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诸多似是而非的理由外,除了我们更愿意发掘的围观者的羡慕嫉妒恨以外,我认为,中国作为全球买家遇 到的挫折还是要从我们的本土市场谈起,从并购操作的基本商业底线谈起。

      启动并购的动力机制。 近年来,中铝中钢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国 有垄断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大举收购之时,不断昭示着为中国经济发展而收购和控制资产资源的使命感,情之切切却着实令各国不安。跟随着充裕但不透明的融资结 构,自我定位的资产收购及处置方案,对跨国收购成败的情绪型评价方式等等,这种以中国需求为主导的海外收购,忽视对方公司自身的生命活力和成长路径,追求 急用先买立竿见影的效果,动辄把别人的公司大卸八块整体搬迁的中国模式,已经形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尽管在很多低端产业或者并购初期还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的市场正在与全球市场同体运营,没有全球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特别是商业责任伦理的一致规则,中国买家的收购行为便是急功近利的,非市场化的,也就 是政治化的收购。并购不是一夜情,是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过程,应当是双方理解共同承担的联姻,海外收购更是如此。如何秉承“进取而不掠夺”的精神,吸取其他 国家海外并购的成败经验,是我们下一个十年全球一体化经济融合的重要挑战。

      关注并购的价值链基础。西方的并购价值链基础是市场化形成 的,经过百年时光的构造过程。横向并购浪潮推动了了现代产业的形成,纵向并购浪潮构造了寡头垄断的环境,多元并购浪潮培育了几代职业经理人群体,金融并购 浪潮则促进了投资银行家群体的独立,正在进行的战略并购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构筑产业集群和价值服务链。从宏观到微观,产业的重组并购与整合都贯穿着市 场力量的博弈和淘汰,而且形成了一套普世运用的语言和规则。参与这个市场和过程,就要理解和学习这套规则理念,改变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野蛮成长所形成的所谓 特色。

      我们这十几年来初形成的并购格局全然不同于国际环境,国有、民营与外资三股并购力量的表层博弈严重依赖于准入制度界定和政策管 理。国有企业主导资源配置和产业准入与升级,社会的公共与民间资金只能通过国有金融渠道导向国有资本,我们的产业形成和大型企业的建立仍然是基于六十年前 的政治剥夺和权益归属。尽管在过去三十年里,产权改造和制度建设有所突破和改善,但不断的宏观调控和侧重经济高速发展将构造市场竞争基础的日程一再推迟。 值得关注的是,被广为称赞的“重庆模式”又在市场主导的方向退后一步,政府抛开代理人直接操盘,控制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当许多学者津津乐道用政府的组织成 本来取代市场的交易成本的中国效率时,我们的并购市场和评价体系将导致产业整合的方向变幻莫测。

      中国并购的战略与形象。 

       看到四万亿投资激励导向资源和基础设施的过度开发,看到更多倍于此数的各地诸侯开发土地和固化传统投资格局的热潮,看到煤炭原油钢铁通信等领域国有资产 对民间投资的反复剥夺和排挤,我们能否信任这样的并购和产业整合力量能够在市场交易的平台上真正走出国门到海外脱胎换骨地成为有担当负责任的全球企业呢? 我们如何期待全球的投资者和消费者能将中国的并购力量看成是友善和谐的合作伙伴呢?

      众所周知,我们去年一次收购全球著名汽车品牌的失 利,一次收购全球著名媒体的尝试,刚一出手就被全球业界沦为笑谈。前者声称与中国军方的密切合作,后者居然理直气壮地报出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宣传部的附属机 构。问题是,这种常识性的忌讳竟然无所顾忌地在全球舞台上亮相时,这就不再是笑谈了,而是傲慢和粗暴的表现。记得当年中海油收购受挫时,我们的权威机构和 主流媒体不是简单地将失败归结为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政治化敌意行为么?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建立海外并购战略,运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以与人共舞的心 态,中国的买家形象才能有所正本.

      鉴于全球经济在次贷危机之后正在稳步复苏,中国资本展示的并购力量得到全球的审视,我们是有机会利 用经济结构转型的国家战略来重新调整并购格局的.政府主导重组的重庆模式得到一个宝贵的尝试和推广机会,同样,我们也希望民间资本也能有一次尝试在地域和 产业领域的主导重组的机会.不久前,河南一个得到地方政府和国家工信部大力支持的产权交易所在开业一周就被扼杀,这个号称中原的纳斯达克实验还是给我们一 些信心.在被高度管制了十多年的本土资本市场上,地方诸侯和部委终于联手突破封锁,迎合新一代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强烈市场需求,虽败犹荣,值得关注.对笔者 而言,有几个可能的突破正在酝酿之中,需要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第一,以浙江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金融急剧成长.浙江一带历来国有企 业很少,浙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最好最快的区域,民间融资居功至伟.尽管主流金融始终不予认可而且长期打压,但是民间资本的越压越多,以至有上万亿人民币的 规模.如果不肯定民间融资体系的正面地位,势必要承认政府金融监管体系的失败.好在当下的监管部门终于从善如流,给予民间融资以正面评价.如何将这股力量 规范出土,合理转换为正规金融服务渠道,这是挑战,也是希望,更是未来.股权投资基金和并购交易等显然是优先的选择.

      第二,建立在服 务产业基础上新金融体系的形成。建立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的金融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正在伴随服务业的崛起而进入蜕 变过程.最近三十多年来,全球创新企业的第一金融推动都是源于股权投资基金,并购交易和衍生产品等的新型金融业态.新金融不再是基于资本和规模,而是基于 人才和交易,关注现金流和市场份额.这种新的业态正在为新一代创业家和投资家所拥护,也得到主流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推动.近年来创立的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 和中国并购公会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并购年会上结成战略联盟,预示着基金与并购两大资本力量的合流,值得期待.

      第三,中国海外 上市公司的迅猛增长。2010中国在美国上市公司达到四十家,占上市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总融资额不到四十亿美金,真是中小企业齐上阵了.如此之多的中小企 业不能得到国内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垂青,应该引起思考.尽管许多公司的财务状况在上市后出投资者现问题,甚至有造假的嫌疑,但是,市场的筛选终于取代了国内 监管部门的钦定,这对国内的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是更有意义的进步.如同去年的国美股权之争导致国内企业圈高度关注和反思一样,直接面对国际资本市场是对中国 企业的一次重要洗礼和成人仪式.单凭垄断权力和中国概念就可以登陆市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笔者坚信,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质量和道德水准将会日益提升,这 将为本土的资本市场和监管体制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一直以来,笔者强调,中国经济的崛起事实上更是全球经济在中国这个地方的崛起.无 论在贸易结构,投资构成,技术与管理,市场与品牌等诸多全球化指标上,中国都是跟随全球公司的步伐,接受全球公司的市场标准.中国经济崛起是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和全球资本市场的成果.将中国经济视为全球经济的拯救者,不切实际地主张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低估全球经济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带来的巨大 影响和改变,是本末倒置的傲慢。

      过去几年来,中国买家在全球市场上初试啼声,有不凡表现,但也表现了更多隐患.在这个领域,美国和日 本的海外并购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应当准确地评价他们的历史,不是一味妖魔化的理解.日本在过去十几年的所谓低潮阶段已经将众多品牌企业转型成为全球 公司,日本从海外企业获得的收益已经超过本国国内的企业收益.我们应当学习历史,理解普世价值的演化,在把握全球经济格局的立场上客观审视中国经济的进 步,建立与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的战略观,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家仍然是任重道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期待中国买家的成长,成为全球经济 中值得尊重的新兴力量.                                                      作者:王巍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