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 年中国宏观主题:被迫向内需国家转型----汤世生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12-17 17:05:26 人气:31 加入收藏 标签:

                                                                                                                         第一部分 引言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阻断了中国经济 连续多年超过10%的高速增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在上半年国民经济结构中,净出口对GDP 的贡献为-2.9%;预计全年仍将在-1.5%—-2%。客观的讲:金融危机加速了经济增长方式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的转变,危机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的催化剂,是外因;而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原因,也是本质原因。
      从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看,中国 目前处在经济起飞结束后向成熟迈进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现代科学技术得到普遍发展和应用,投资率提高,经济持续增长,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 立,并逐渐代替旧的主导部门。这与美国在20 世纪前二十年的经济发展阶段非常相似,而且,作为大国崛起的经济基础和资源(原材料、劳动力以及资本)分布,两国也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经济 增长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指导实践并预测未来。
      回顾历史,上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最大的产物,就是使得美国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当时,美国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浪潮,规模化工业生产已趋向饱和,工业产能开始 过剩,而国内外需求严重不足(这与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而内需不足的情况极为相似),这种生产—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引发了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危机过后,美国将 着眼点转向了消费,特别是随着消费信贷的膨胀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美国“信贷消费”经济模式日益形成,正是这种“信贷消费”经济填补了收入与消费之 间的缺口,从而使得美国实现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并对后来的全球经济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美国 1930 年代经济转型的经验来看,本次金融危机,同样为中国经济增长实现从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从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处于起 飞结束后向成熟阶段转变的中国经济,实现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来 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向内需转型的明显迹象。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转型的三大原因
      在当前全球经济生产模式和结构的大环境下,我们将经济转型的三大原因归结如下:
       首先,本轮金融危机反映出全球经济增长与地球资源承载的不平衡。在现有技术约束下,全球经济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付出了较高的环境、资源代价,实属“与天 为敌”。同时,正是由于资源的刚性约束,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能源类、资源类大宗商品大幅上涨,最终推高了各种中下游资产的价格(相对于上游的资源类资 产),形成泡沫,而次贷危机只是泡沫破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前全球呼吁“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高能耗高污染投资不仅本身不能持续,同时还面临着国际舆 论的多重压力。
      其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得各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欧等国的失业率大幅上行,最新的美国失业率数据为10.2%, 已经创出20 多年来的新高。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没有一个政府消受得了,迫于其国内就业压力的显著增加,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继把“购买美国货”写入经济 刺激条款之后,奥巴马政府又先后利用WTO 内部手段来保护本国贸易,最近相继针对中国钢管、建材等提出反倾销措施和质量检测等;欧盟、加拿大也先后效仿美国,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所谓东方人不消费,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的低消费与东亚文化无关。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典型的东亚国家,其消费占GDP 的比例均超过55%。不少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外需出口导向型经济是由于国内过高的储蓄率所造成的,内需消化不了,不得不对外出口;而过高的储蓄率是由于 东方人不爱消费的传统所造成的。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在中国当前的社保、医疗、教育体制下,人们的基本生活、教育得不到保障才是使得中国人不消费的根 源,随着相关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中国人其实也是很爱消费的。

      第三部分 宏观经济转型的端倪
      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外需出口的 不振,国内经济发展不得不依靠三驾马车中的另外两驾——投资和消费,上半年国民经济结构中,投资拉动GDP6.2 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增长3.8 个百分点。投资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消费才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之首因。从目前的一些经济数据,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未来经济转型的一些端倪:
      第 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过本轮金融危机的“洗礼”,从2008 年第四季度开始,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GDPG)的贡献历史上首次并持续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 看,当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时,随之而来的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大规模启动,这不仅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影响深远。
      第二,居民收入增速首超GDP 增速。从2008 年第四季度开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两个指标,首次同时并持续超过国民经济增长(GDPG)。虽然居民收入增幅低于过去几 年,但却高于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一种重要的转变。最近几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速一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GDPG)等主要经济指标,过去收入的增 长缓慢是限制中国消费支出增长的根本因素,同时也导致中国难以摆脱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收入增速超过GDP 增速为未来消费的持续扩大提供了“有水之源”。
      第三,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马车”。从2008 年第四季度开始,最终消费支出自2001 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支出,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马车”。但是,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渐减弱,“四万亿”经济刺激已进行了大半,政府投资对国民经 济的拉动作用将会逐渐减弱,而在短期内出口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加快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就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唯一路径。从对2008 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以及“三驾马车”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中国已经开始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国家转变。中国总消费的二 阶拐点,在2008 年第四季度已经显现,我们预计中国总消费的一阶拐点,将于2010 年显现,向内需型国家转变也将成为2010 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主题。

      第四部分 2010年宏观经济展望
      展望 2010 年的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全球储蓄—消费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其显著特征和趋势将是中美均将向有利于本国均衡的方向收敛,即:美国增加储蓄,减少“过度消 费”;而中国减少储蓄,转而增加消费,其共同目的均是维持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均衡发展。
      不同经济增长动力在后危机时代 也将博弈再均衡,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消费经济体国家和居民资产负债表将面临长期的再修复过程。一方面,美国等传统消费型国家的去杠杆化将使得全球的消费需 求大幅下降,使得中国等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不得不重新权衡其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另一方面,传统消费型国家的“过度消费”增长模式的调整,也意味着 消费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拉动将减弱,在投资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这些经济体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将大幅提升。
      展望 2010 年的中国经济,既要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又要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经济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再可行,实 现经济增长方式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的转变,将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的宏观主题。其实,对于庞大的东部制造产业而言,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也相当于另一 个“出口地”,出口转内销是能同时解决产能过剩、消费不振的两全之策。
      总之,向内需国家转型不仅是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需要,更是应对结构性 危机,实现经济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所在。为此,不仅需要短期的政策激励,更需要有长期的制度设计。这将涉及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路径和 经济增长推动力的转换,涉及到如何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财富分配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因此,国家应该制定基于中长期内需型经济发展的战略, 大力推进我国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国家的战略转型。                                                      文章摘自:《资本交易》
    作者:汤世生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