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 国民共进 启动本土产业的全球整合----王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12-17 17:05:05 人气:51 加入收藏 标签:

      全球金融危机,政府救助,甲子大庆等诸多国内的大事从各个角度推动中国投资的强劲发力,直至透支我们的储蓄能力。过去一年里,政府高调刺激增长要为全 球经济复苏作出大国应有贡献,国有企业高歌猛进全面开拓,金融机构义无反顾保驾护航,如此景气复苏之中,所谓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变成了小圈子的呢喃私 语,无碍大观。对于商业而言,资本就是资本,并没有体制的属性,几万亿银子一拍,前途必定是一片光明。投资曾经是,现在是,也会长期是中国经济应付危机的 最有效手段。值得庆幸的是,并购和产业整合已经成为投资的时尚替代,表达得更有文化,也更有内涵。

      回顾2009年的并购圈子,除了并 购贷款规则弄得几个有资格的大银行花拳绣腿了一番外,其他都是信心满满的收购或者是投资事件,本土的全球的,直指一切资源能源和市场地位相关的企业或资 产。从规模到品质,从边缘到核心,从历史到新潮,凡有价码有意向有可能的资产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个基本坐标体系中衡量一番翻检一遍把玩一遭,不问来龙 去脉,只求我之可用,“先踞要路津”。这个态度的背后便是我们史无前例的自信和阔绰,也引发了境外资本市场的惊恐和敌意。

      多年以来, 我们卖什么,价格就大跌,我们买什么,价格就大涨,这成了全球商品市场心照不宣的“中国定价权”。 而在资产市场上,我们买什么,似乎都是人家的淘汰资产和落伍公司。我们卖什么,却总是“民族品牌”和产业龙头,动辄就有“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 这不仅是让网络愤青们拍板砖流鼻血的话题,也是让企业家们郁闷无奈屡试不爽的法门,更是让永远有理的官府衙门说不清道不明的软肋。当中国的本土市场已经打 通到全球市场的今天,无论道理是否清晰,企业家们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洋了。

      去年的并购风波不断,有汇源和力拓等案的被否,有悍马和沃尔 沃等案的争夺,有五矿的完胜,也有建龙的惨败。在网络时空的当下,街谈巷议已经不再是小民百姓的声音了,完全可以轻易扳倒个把辜负了民意的大员,也可绑架 涉及几百亿上千亿跨国并购的审批大权。如此,所谓企业并购的运作已经大白于天下,多非少数专家运筹帷幄的财技,也非些许企业领袖英明决断的战略,更是垄断 特权和廉价资本主导的收购角力,在本土吃得开,在国外也似乎行得通。

      2009年的一年,相对西方各国的挣扎,我们看到了中国作为大国 的崛起,更看到一个大国政府的崛起。请看我们刚刚公布的2009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政府的并购力量之强大,昭然若揭。当然,国有企业的并购不等同于政府 的并购,个中差别颇多,但一个基本点,市场价值要服从于政治价值,毋庸置疑。回顾一年,即便强调和谐发展,绿色低碳,但危机救亡毕竟是主旋律,容不得各界 人士发言,不知不觉中,几万亿投出去也。所谓的公共舆论不过是“流到溪前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往昔不可追,来日尤可为。政府在危机时替我们做了许多大事,展望2010年,也许并购业界能不负使命,发挥些许专业特长,自下而上地积聚市场的动力,填平补齐,有所贡献。思来想去,大体有几个领域还是可以关注的。

       第一,推动国民共进的局面   这一代人亲历三十年的改革历程,排除体制改革的思维确非易事,改革的弦绷得太紧,风吹草动都能发现阶级斗争,都要站稳立场。全球都在政府牵头救灾主导大银 行大企业重组,偏偏在中国就要掀起一场“国进民退”的广泛质疑,民间企业担惊受怕尚可理解,国有企业巨头居然纷纷表白,声称没有实施垄断没有廉价融资没有 欺行霸市,急于立牌坊,弄得民企企业没事找事罪加一等。

      其实,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成败能力比体制颜色更在市场上有影响力,想想这么多 年来,西方资本到我们这来基本不屑与他们在中国的阶级兄弟民营企业联手,还是愿意与拥有垄断利益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来分享利益。从大处着眼,因势利导地发展 本土大企业的产业整合能力,于国于民皆大利也,何耻之有?

      再者,三十年的博弈结果,国有企业控制上游高端,中小企业分布中下游低端的 基本格局已经成熟,各有所好,各显其能,也颇融洽和谐。四万亿从高端分下来,还是需要中下游接下去,从统计显示还是从笔者观察看,中小企业复苏也是相对强 劲,并没有渲染得那样集体退出了多少产业。钢铁,煤矿等产业中民营企业的退出与多种商业因素相关,并非是简单政策使然。

      最后,当体制 因素被搁置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重新定位,将是新一年的一个关注焦点。大企业控制资源分布与产业格局,中小企业提升增值服务与创造变化,扬 长避短,在竞争与博弈中提升整体产业能力和价值空间。如何创造一个国民共进的局面,也是给监管者提供了一个智慧空间。

      第二,启动本土 产业的全球整合   中国金融制度的严重滞后,导致中国庞大的储蓄能力无法在本土产业里消化,不得不被绑架在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美国经济上。在金融阴谋论一时盛行之下,国人多 指责监管机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即便匆匆搭起了充满精英人物的主权投资公司,拟将管理机关的本土经验翻译到全球市场,便大可随心所欲调拨全球利益资源。 辛苦两年的结果,却是“堤外损失堤内补”,还是本土的钱最好赚哪。身已至此,建议国家监管机构,索性就放开手脚,多元开放储备管理,立足于本土的产业整合 市场。次贷危机后,人民币升值,本土市场空间扩大,全球产业纷纷掉头向中国接轨,八方来朝,万事俱备:

      其一,国策上以本土产业整合为优先目标,当下世界,中国的事情便是全球的事情,本土整合便是全球整合。不在正值青春期的本土市场上大显神通,跑到徐娘半老的美欧更年期市场上乱抛媚眼,颠人之颠也且!

      其二,金融资本以扶植本土有市场能力的企业领袖为己任。都说中国企业家不成熟,怎么就把大量资本憋在储备上,流到国外,外国人转手再大把银子都送到我们企业家的府上,而且可能威胁我们的“国家经济安全”,为什么不自己直接就办了呢。

       其三,企业领袖之有市场能力,显然不能单靠国家批文和历史吨位,这在国外市场是负面,对产业未来更是疑问。领袖产生必须有竞争环境和鼓励失败的宽松舆 论,否则枪打出头鸟,逆向选择的机制只能将一个个永远正确的不倒翁人物放到产业整合的关键点上。还请国有投资机构避免近亲繁殖,邀请具有丰富江湖经验的市 场人士入围,打造符合产业价值链方向的市场节点。

      第三,促进股权基金与并购合流     股权基金(PE)市场热闹了几年,又低迷了两年,现在可以有新的契机了。记得前两年看着基金圈的海归们兴高采烈地检点投资的项目和产业,指点江山,攻城略 地。而另一圈的老谋深算的本土企业家们则不动声色地彼此交流“套住那帮孙子们”的经验。在创业投资和网络传媒等新兴产业里,投资家可以用全球视野来安排资 本,但投资到了资源,能源和传统产业里时,管理企业的功夫则成了成功的要害。

      今天的股权基金已经不再炫耀身后有几十亿美金的支持了, 而是更强调拥有多少老练的企业家担任合伙人,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客户资源,市场网络,技术能力和激励机制。年轻不再是资本了,资历才能开门。显然,当下的 本土企业家需要的是有附加服务的资本,甚至能提供并购发展的操作。股权基金从融资延伸到管理,并购从操作延伸到融资,两个高度依赖人才资源和市场服务的新 金融圈子的合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实际上,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参与主导的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融洽会)已经从天津的主场延伸到 沈阳,深圳,西安等一系列二线城市,这本是就是股权基金和并购界合作创造的民间金融市场和山寨版股权交易所,也是对主流市场和交易所的补充。并购创造价 值,基金管理增值,双方彼此合作与渗透将是未来的趋势。

      第四,提出并购的社会责任约束     2009年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话题便是哥本哈根论坛,低碳生存和绿色经济观念迅速扩散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并购交易也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接受 社会责任的约束,就是要在企业重组,并购和产业整合中加入绿色经济和环境成本指标的考量。这不仅仅是企业宣传的新噱头和软广告,而是共同生存在同一产业价 值链上企业群体的商业行为约束。

      不参与导致环境成本提高,降低企业社会责任,威胁消费者权益的企业重组,并购和产业整合行为与过程, 这是第一步要求。提升客户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改善产业价值链系统的环境指标,参与其他公益组织的整体行动,这也许是并购界人士可以推动改变社会的生产方 式,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态度的起点。

      最近,笔者参与起草了一份两会提案,希望用本土资本帮助本土企业,进行全球产业整合,得到全国工商 联并购公会诸多同仁机构的响应。对我而言,本土的就是全球的,不代表民族主义色彩,而且也没有体制的差别。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 业都是本土企业。把握中国市场的历史机遇,本土企业应该为老百姓的富足,国力提升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中国的金融机构应当有能力把握本土市场和 全球市场,将更多的资本投向最有希望成为全球产业领袖的中国本土企业,我以为,这也是中国金融界的社会责任。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