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日中并购的几点看法----王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12-17 17:12:18 人气:61 加入收藏 标签:

      此文刊在(日中经协月刊2010年第10期),日文由中岛俊辅翻译。
      
      我在1985年曾有幸在野村证券实习四个月,感受日本资 本市场的兴盛时期。当时,我重点学习日本武士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国家风险(Country Risk)的题目。日本当时正是向海外大举收购资产和公司的热潮中,如何应对当地的政治风险成为传媒的话题。中国则正在吸收外资的时期,如何理解投资者心 态,减低中国的国家风险,成为我的关注点。回国后,我利用在日本的资料加上中国的政策分析,出版了一本书《国家风险》(1987)。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跨国 并购相关的研究。
      
      1995前,我有机会带领中国南方证券代表团出访日本,与日兴证券和山一证券分别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投资 基金的建立和讨论中国企业在日本的上市可能性。在富士山下的箱根度假期间,与山一证券国际部的山口部长反复深入讨论了通过收购日本壳公司注入中国资产的方 式上市。他是长期担任美国和法国的公司总经理,对日本市场的封闭性很忧虑,希望与中国企业一起推动东京交易所对中国公司的开放。可惜,我回国不久,山一证 券由于金融期货的事故破产了。这是我再一次对日中并购有所考虑。
      
      我在1997年创办了中国最早以并购交易为核心的民间投资银行机 构,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大量参与民间企业并购和国有企业重组案例后,我一直关注并呼吁日中企业的并购交易。我曾三次参加中国企业代表团到日本东京大 阪等地研讨,在中国也接待了许多从事日中并购的日本专家。在建立了中国企业并购数据库的同时,我还主编了《中国产业地图》系列丛书,这是参考日本同类书籍 而编制的中国版本,希望提升中国产业界对产业价值链整合的认知程度。我在国内各种论坛上不断推动中国企业家对日本市场的关注,其中,《中国企业家》曾根据 我的倡议专门做了一期针对日本企业家的专刊,影响很大。
      
      尽管许多中国企业如神州数码、方正科技、无锡尚德、苏宁电器、阿里巴巴等 都在日本有了一些收购的动作,但是,从规模和影响力上与他们可能的潜力相差很大。我与这些企业的老板很熟悉,他们在日本的收购仍是中国业务链的自然延伸, 还没有真正进入日本主流市场,甚至是中小企业的主流市场。同样,日本投资银行界在日中并购领域的进展也很艰难,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散兵游勇,很难成为专业 机构。
      
      相比中国与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甚至非洲的并购交易而言,日中并购之冷淡和平庸让我们这些长期充满激情和信心的推动者很是 失望。我去年在意大利和德国与几个接受了中国企业投资的企业家讨论并购,他们心平气和地认可中国经济的成长,对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的产业龙头很是赞赏和羡 慕。法国和英国的投资促进机构每年都来并购公会进行项目推介,动员中国企业收购他们的公司。我去了两次阿根廷,见到的所有企业家都希望能与中国投资者合 作。尽管各国对中国国有公司的投资有种种顾虑,但至少对中国民间企业的投资还是非常欢迎的。不久前看到在SAPIO杂志(2010.3.10)上一组关于 日中并购的文章,对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做了很多负面的推测,更让我忧虑。两国企业界和传媒界隔阂如此,日中并购交易自然艰难。正巧日中经济协会的中岛先 生来函约稿,我也非常荣幸有机会表达一点个人的看法,直抒胸臆,不是用官方和学者的语言表述,希望与同道交流。
      
      日中两国经济大国 彼此深入合作的优越性早已经被反复阐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路人皆知,无须教育。两个大国历史上彼此的戒备和敌意导致长期笼罩在两国企业界之间的阴影,这也 无须回避和礼让。在商言商,我只是提及妨碍日中企业并购交易的一些现实问题,而且,我认为只要双方观念的调整和彼此的合作,这些问题都是迎刃而解的,与政 治文化社会等需要更为长期的调整无关。当然,两国企业的法律、财务、监管等结构有很多不同,这也是常识,这里不表。
      
      第一,日中企 业之间彼此的陌生。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认知还是停留在“丰田质量管理模式”的阶段。目前主流企业家当年都曾学习过日本的管理模式,有深刻印象。后来,日 本国内经济停滞,美国和欧洲成为中国企业的榜样。我们对日本企业的公司治理变化、全球化转型经验、成熟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态经济的建设、与欧美金融资本的 合作等等领域所知甚少,缺乏应有的尊重。同样,日本企业简单地把中国企业的成长归结为模仿日韩和东南亚的模式、管制经济的模式、资源过度开发的模式,新型 世界工厂模式,并不了解近十年进入全球经济圈后中国企业家视野的转变,创新激情和内需市场的崛起,特别是千千万万中小企业在全球网络经济平台上创造的全新 增长动力和路径,早已不是政府经济指标可以描述和管制的新经济圈了。由于陌生,双方企业彼此负面评价对方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日 中并购中介机构的隔阂。日中两国都是对投资银行中介机构缺乏高度认可的国度,对实业企业家远比对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更为尊重,这与依靠商业交易和市场交易 发展起来的欧美文化不同。并购交易在日本和中国内部长期都是非主流商业力量。但是,今天的服务经济远远重于实物经济,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并购交易市场成为 西方资本市场的最重要支柱,包括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都要依赖并购交易实现价值。日中两国的并购中介机构应当有更大的空间和能量,应当联手合作建立推动两国企业并购的共同平台。我们经常主动带 领中国客户访问日本同行机构,感觉是日本的并购中介机构更小心翼翼地依附客户的需求,并不主动制造客户需求,推动客户进入并购交易。而且,对中国的并购中 介表达排斥和距离感。没有一大批中介机构主导来推动日中企业的并购交易,日中并购就不可能真正打开局面。
      
      第三,日中并购缺乏技术 操作平台。美国英国德国等地都有许多并购业协会机构和研究中心,政府的监管部门也非常关注并购市场。中国政府最近十年来也致力于利用并购来改变产业结构重 组企业。尽管政府没有官方协会,但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成立六年来已经将中国业界最重要的并购机构组织起来,在建立规则推动交易上具有权威地位 (http://www.ma-china.com/)。我们一直与欧美的并购协会保持密切联系,每年都有中国的并购代表团出访。日本在这个领域似乎还没 有形成政府或者民间的组织力量,有一些类似机构,似乎对与中国同行的联系也缺乏兴趣。我们希望能够有稳定的日中并购平台,汇集各方并购人士,保持频繁的业 务交流和技术讨论,带动各自客户建立交易机会。这需要非常专业的讨论,不是泛泛空谈。例如,这个平台能把日中企业分为化工、电器、旅游、物流之类具有操作 机会的各个产业联系起来,建立数据库和交换网络体系,联合尽职调查,组织融资,处理重组问题等等,或许日中经济协会可以协助启动这个平台。
      
       第四,日中并购可以形成一个全球独特的交易圈。日中两国需要在全球经济的带动下重新审视对方,在全球经济格局下定位两国的合作空间和竞争优势,这也大大 缓解双方的敏感。次贷危机后,欧美经济急需亚洲市场的支撑,中日韩等经济大国可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政府频频出牌要推动东北亚经 济圈的建立,我们从民间角度也提议建立日中韩的并购交易区或者研究中心。无论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贸易和投资等因素上看,东北亚这个经济体将在近期有 大的提升,如何通过并购交易来带动这个板块应当是日中韩等国并购机构的巨大机会和挑战。也许在这样一个新兴的板块上,我们可以联合尝试交易主导的经济圈, 改造实业主导的传统商业文化。
      
      第五,日中在全球并购市场上可以形成战略联盟。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海外并购形成高潮,有许多失 败的案例,但更多是成功的经验。大量企业的海外并购帮助日本企业完成了全球化经营的转型,积累了人才、管理、市场特别是资本运作的国际经验。中国企业刚刚 步入这个阶段,有迫切愿望向日本企业学习。日中两国企业界和金融界应当有空间和动力联手合作,共同建立亚洲的收购力量,逐步进入欧美的资本市场,收购欧美 的企业。以中国的资源、市场和资本等优势,融合日本的管理、品牌和技术等优势,联合建立收购基金和收购平台,将亚洲经济更好地整合到全球经济当中。日中经 济的一体化也提供了资本一体化的基础,我们需要培育日中企业家和金融家的全球视野和合作精神。
      
      我非常期待中国并购代表团在今年九 月末到东京的出访,每年大约有两个大型的企业并购代表团到日本寻求商业机会。我们知道,大量企业家的商业操作才是日中并购市场的动力,不过,观念的交流却 是一个重要的门槛,我们希望日中两国的企业家和并购中介机构充满激情的携手跨过这个门槛。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