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顶部固定

前董事长质疑公司"被掏空" 上海家化苦熬并购后遗症

2016-11-29
新闻来源: 全联并购公会
查看次数:1170
关注我们请点击上方"中国并购公会"


在执掌帅印三年后,11月25日,上海家化董事长谢文坚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上海家化随后宣布,聘任张东方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但换帅风波并没有因此结束。11月28日,上海家化原董事长葛文耀在微博发布长文,从销售渠道、财务状况等诸多方面,表达了对谢文坚管理手段的不满,并称将以个人名义举报谢文坚,谢文坚则回应称,他年纪大了,随他去说。两位已经离任的掌门人开撕闹剧再现,被看做是上海家化高层内部分化、积怨已久的再次爆发,继而引发外界对近年上海家化低迷业绩和拳头产品推广遇阻的关注,上海家化重整旗鼓,对于新任掌门难度不小。

    

葛文耀再发声


上海家化25日发布公告称,董事长谢文坚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包括董事长、CEO等在内的公司所有职务,董事会决定聘请曾担任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的张东方为公司CEO兼总经理。


上海家化前董事长葛文耀在28日凌晨通过微博称,上海家化渠道塞货严重,存在大量需要计提的坏账,在谢文坚离开后业绩窟窿会暴露出来。他认为,导致公司财务急剧恶化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业务下滑,还由于谢文坚“用洪荒之力花钱”,包括多报差旅费用、部分“自己人”不合理的高薪酬、铺张的基建费用。在列举种种问题后,葛文耀认为,有关部门与平安集团应立即限制谢文坚出境,并对其进行离任审计和调查。

    

对于葛文耀的指责,上海家化方面不予置评。作为事件的当事人,谢文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年纪大了,随他去说”。两位前掌舵人的口水战开启了张东方履新大幕。对于上海家化下一步的发展,国泰君安发布研报认为,上海家化此前战略规划的“120亿元销售目标”、员工股权激励等均与当前发展状况有所偏离,亟待更加实际的发展规划。此番高层变动,后续张东方上任熟悉工作后,相关调整值得期待。


上海家化在近几年针对高层人事的调整频率着实不低。在谢文坚之前,葛文耀执掌家化长达28年的时间。2011年11月7日,上海平浦投资有限公司以51.09亿元成功竞购上海家化集团100%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前者为平安信托旗下平安创新资本全资子公司。作为上海国企改革的排头兵,以及险资控股实业资本的典型,平安系与家化的联姻,一开始就备受市场关注。接下来却是长达三年的控制权之争,最后以原董事长葛文耀辞职、原家化主要管理层悉数离开告一段落。


这一系列事件的恶化致使公司股价跌入低谷。从2013年8月葛文耀离职前最高点开始计算,到2014年7月形势终于企稳时,上海家化股价下跌了46%。2013年,家化集团内部公示,免去葛文耀家化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随后,上海家化进入谢文坚时代。此后,葛文耀一手带出来的上海家化总经理王茁2014年被免职,原财务总监、董秘等高管纷纷离职。谢文坚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甚至还兼任过董秘一职。

    

业绩缘何下滑


上海家化2015年结束了持续9年的扣非净利润增长,2016年以来业绩急剧下滑。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42.9亿元,同比下降7.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4.33亿元,同比下降45.2%。如果剔除2015年出售天江药业23.8%股权投资收益因素的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35.7%。其中,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0.61亿元,同比下降59.2%。

    

上海家化预计2016年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减少80%-90%。如果对照去年22.09亿元的净利润,2016年净利润预计为2.21亿至4.42亿元。考虑到2016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4.33亿元,这意味着公司预计四季度可能陷入亏损状态。

    

多家机构认为,上海家化的业绩下滑一方面是因为线下渠道低迷、销售乏力;另一方面,“品牌+研发+渠道+管理”等投入过大,拖累了利润率。今年“双11”期间,上海家化一掷千金,斥资逾1亿元冠名天猫“双11”晚会。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恐怕难以与回报相匹配。

    

申万宏源研究员王立平指出,前三季度上海家化电商业务实现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50.3%,高于天猫同类商品平均增速,但电商业务收入仅占公司总营收的13%,对公司整体收入提升贡献效果不显著。

    

据葛文耀分析,上海家化四季度可能亏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需要大额计提应收账款和到期存货。“家化的财务制度规定,应收款2年以上全计提坏账,库存商品还有半年保质期(实际还有一年就卖不掉)全提坏账,以前的有没有计提,什么时候会集中爆发,这些投资者要关注。”

    

重组反面样本


近年来,资本通过二级市场举牌、协议转让等方式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或相应话语权的案例明显增加,有市场人士称其为“股东积极主义”,也有人视其为“门口的野蛮人”。

    

理论上,资本方入主公司后,可以通过激励或调整管理层改善公司治理,最终提升公司业绩和公司价值,然后通过出售股权实现丰厚的投资回报。但在现实中,资本方与原管理层之间矛盾激化的案例不少。平安入主上海家化已经5年,不仅经历了资本意志与原管理层之间的博弈,也经历了更换管理层后业绩增长乏力甚至急剧下滑的尴尬。

    

一位熟悉并购基金运作的人士表示,控股型收购往往对基金管理机构的专业运作能力和行业背景的要求较高,因此并购基金多引进职业经理人或充分调动原有管理层的积极性。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收购控股权后,基金管理机构未必能与原管理层达成共赢,也未必能派出经验丰富、能推动公司发展的管理层。

    

对此,有观察人士表示,资本的意志固然需要尊重,同时正如上海家化前总经理王茁离任时在《给上海家化投资者的一封信》中所说的,就像多数人的民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一样”,完全靠资本的权重来说话不一定能带来最正确、最合理的长期决策。

    

就上海家化股东、员工以及利益相关方而言,他们关心这家公司能否回到良性增长的跑道上。对于上海家化会做怎样的战略改变、未来几年上海家化希望达到怎样的目标,上海家化方面回应称,由于张东方刚刚上任,目前公司正处于过渡时期。张东方将尽快熟悉公司情况,对公司未来的战略目标开展下一工作部署。




中国并购公会
全世界并购者,联合起来!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