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顶部固定

中国并购基金发展的三方面机遇与挑战 |《中国并购报告(2021)》

2021-08-11
新闻来源: 全联并购公会
查看次数:1128

2021年7月30日,全联并购公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并购蓝皮书:中国并购报告(2021)》。全联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创始会长王巍,顾问刘红路,常务副会长蔡咏、郑建彪,副会长权忠光、张小艾,秘书长顾宁珂,常务副秘书长李聚合,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社长谢曙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分社社长恽薇,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研究所所长李康,武汉博览财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李宏图,《中国并购报告(2021)》编委会成员,全联并购公会学术与培训委员会委员等嘉宾出席发行仪式。



官宣!并购蓝皮书《中国并购报告(2021)》出版发行



蓝皮书分析指出了中国并购基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并购市场的活动日趋频繁

中国并购市场的活动日趋频繁。根据普华永道等机构的报告,中国的并购活动交易额在2016年达到最高规模7383亿美元,2017~2019年并购金额和数量均稍有回落,2020年回升至7338亿美元。主要增长来自战略投资者和基金的并购,同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有所下降。并购交易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推进持续蓬勃发展。

按全市场口径统计,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为8892亿元,到2020年已增至1.66万亿元,年均增长9.3%,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排在世界第3位。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资料来源:上交所、深交所。)

与成熟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并购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由于融资和支付手段的便利,成为中国并购市场的主力军。目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可以根据不同的交易目的分为三种类型,包括整体上市、借壳上市、产业并购。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逐渐以产业并购为主。

产业并购是以产业整合和产业价值提升为目的的资产重组与并购。具体是指以上市公司为主体进行行业或上下游产业的资产收购、重组行为,包括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并购,也存在产业跨界并购,主要特征为市场化。此类并购近年逐渐兴起,是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成长的重要路径。并购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反映在二级市场上则表现为股价和市值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进行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产业并购。毫无疑问,产业并购将成为未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主流。

(二)中国企业掀起第六次并购浪潮

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速度换挡、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也以“两只鸟论”,即“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形象准确地说明“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意义和方向路径。

目前,我国大多数细分行业中的企业规模尚小,且行业集中度不高,单个企业的规模与力量比较薄弱。面对市场变化时,企业不易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转型升级。世界500强企业几乎都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成长发展的,并购是世界级企业巨头的成长路径和方式,同样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式。

目前中国一方面面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整合过剩和落后的产能,通过输出管理和设备改造提升弱势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供应不足,我国具有充足资本的企业都在向海外高技术产业进行资本输出,并购高新产业的技术和产能,期望在完成整合后引入需求巨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国市场提供高端产品和服务。

因此,行业整合、产业升级以及产融结合将是并购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核心机会所在。

(三)中国并购基金行业与全球并购基金对比

根据清科的数据,目前中国境内并购基金的占比依然较低。2020年新募集并购基金数52只,募集金额1106.96亿元,分别占当年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数的1.5%和募集金额的9.2%;而在全球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并购基金募集额占50%~60%。

尽管中国境内并购基金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但相较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基金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的占比,中国的并购基金行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参见《并购蓝皮书:中国并购报告(2021)》p256~25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


我国民营企业并购现状:海外发展遇阻与国内监管压力共存 |《中国并购报告(2021)》

“后疫情时代”中国并购市场金额与数量逐步恢复增长 |《中国并购报告(2021)》

2020年金融业并购数量与金额均大幅下降 |《中国并购报告(2021)》

温馨提醒:

如需购买《中国并购报告(2021)》进行深入学习,敬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或进入京东图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旗舰店”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