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8日,以“并购赋能 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1(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在京举行。本届年会由全国工商联指导、全联并购公会主办,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尚融资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事务所、怡丰律师事务所、浩信德霖税务师事务所、亿阳集团、盛世乾通国际广告传媒共同协办。年会线上线下同时举行,通过新华网、中华工商时报、新浪财经、新浪微博等媒体展开直播,全网观看总人次突破330万。
年会邀请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德江,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维久出席并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融资并购部总监蔡慧,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名,天津市信用协会会长、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少波发表主题演讲。全国工商联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部副部长李慧敏,会员部商会处处长宗君,机关党委干部黄卫;全联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党委书记徐林,监事长景柱,顾问刘红路、王瑗、葛明,常务副会长蔡咏、郑建彪、柳志伟;副会长程亮、孙杰、陈佳、田源、吕红兵、王乃祥、张小艾,秘书长顾宁珂,监事徐模、渔童、谢佳扬、谢思敏,轮值主席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代表程斌宏,党委常务副书记李聚合,党委委员姜山赫;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白莲湘、亿阳集团总裁邓伟等领导专家线上线下出席。
在年会第三场分论坛上,全联并购公会常务副会长,国元证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咏以《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的热点综述及借鉴》为题发表精彩演讲,概要阐述了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发展情况,详细分析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主要特点。演讲围绕行业发展,直击学术前沿,现全文发布,与大家共飨。2021年资本市场到目前也是收获满满,新《证券法》正式实施;投资者保护迎来了新的篇章;注册制稳步扩容;北京证券交易所闪亮登场;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迈上更高的水平。在下面的论坛中,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李康先生,武汉博览财经信息技术公司创始人、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安光勇先生,我们四位在线上针对2021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状况、民营企业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善等表达个人观点。同时,也想利用这个机会介绍一下今年全球并购市场的新情况及新变化。首先,我来汇报一下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的概况,这是每年论坛上的传统话题。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总体成交3.5万亿,较去年3.1万亿同比上升12%;总体并购数量8462笔,较去年1.3万笔笔下降36%;平均规模看,今年全球并购市场平均单笔交易额4.14亿,较2去年2.39亿同比上升73.57%,单笔金额在加大。这些都是根据截止今年12月初的万德数据(因为今年全年尚未结束)。综合来看,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因为全球疫情的影响,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境外并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数字化和技术资产的交易正在加速,已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热点。这主要是受疫情肆虐的影响,并购市场的这种变化还是很明显的;二、并购标的资产的市场估值进一步分化,价格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由于各国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资金高流动性及充裕性,继续推动了全球并购活动的开展。然而,由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反弹,充足的资本和大量私募基金的竞相交易,估值水平正在飙升。新冠疫情又使得大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估值议价,不仅高科技行业是这样,其他的传统行业也是如此。事实上,由于各种疫情防控手段以及新疫苗的出现,人们正在逐步恢复对于经济转好的信心,提高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率和利润率上升的预期,从而使并购标的估值提升;三、虽然较高的估值通常意味着比较高的风险,让投资者做出更加谨慎的选择,但是目前的全球并购市场对优质的资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出价也越来越高。资本市场投资者急切的投资需求,尤其是对数字化的技术公司以及具有行业变革影响力公司的青睐,造成了他们不惜代价进行商业竞争,交易节奏也随之加快;四、由于全球对防止温室效应、气候变暖达成了共识,各国政府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已在逐步落实。所以,碳排放的约束因素在促进全球并购重组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正面作用,市场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会逐步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对并购重组所带来的“双刃剑”作用;五、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一些规模较小的供应商面临着生存的压力,而大型制造业公司正在考虑通过纵向的产业并购,扩大其在产业链中的份量及价值,这些也表现得比较明显,所以全球并购市场中产业链的纵向并购笔数增加了很多;最后,私募股权基金,各国的PE基金近几年发展比较快,其强烈的交易意愿推高了估值水平,竞争愈发激烈。而另一方面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原来的商业模式迭代速度比较快的行业,则受到私募股权基金利用这个机会打压其资产价格的案例也有不少。从整体上来看,“机遇”和“转型”成为2021年全球并购交易市场的两个关键词。对于一些公司来说,竞争可能很激烈,人们对于疫情后经济恢复的“憧憬”和数字技术资产的“青睐”已经让大多数公司的掌门人达成了共识,从而推动了2021年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的增加,且平均交易的规模也在上升。实际上就并购交易一般情况来看,基本上在并购交易中自身的战略比较清晰、所筛选的目标比较合适,并且与管理层有着良好沟通的并购企业均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且在交易过程中也进展得比较顺利。众所周知,做并购的人都知道,并购交易不取决于你收购了什么以及标的资产多大,而是要更看重并购后的整合,并购后的公司与其所制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是不是相一致。只有这样的并购交易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在整体并购中产生“1+1>2”的效果。另外,需要解释一点,全球并购交易量今年创记录3.5万亿的并购总额,其中“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模式占了很大一部分,有近2万亿是这种模式的收购,该模式的发展劲头目前仍然比较强劲。引发市场各方密切关注,包括美国证券监管当局也在加强对SPAC模式的监控,观察其实际效果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究竟如何,这是全球并购市场的大概情况。 第二方面,2021年国内并购市场的概况如下:也是根据万德的统计数据,到今年12月初,整体交易金额9244亿元,较去年1.4万亿同比下降37%;整体并购数量4478笔,较去年6830笔下降34.16%;平均每笔成交金额2.06亿,较去年2.16亿同比下降4.22%,三个数字都是下降的。整体上看,今年国内并购市场情况不太好、比较冷清。我个人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因为科创板的推出,全市场实施注册制,使得IPO首发比较容易,且近期以来IPO新发估值越来越高,发行价格逐渐推高。下周一(12月20日)上市挂牌的“禾迈股份”,每股发行价500多元,被称为“史上最贵的新股”,发行市盈率达200多倍。还有,去年A股市场中,上市公司之间并购交易的平均市盈率已超过60倍,而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一般不超过15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好的公司更愿意选择IPO首发,而不愿意进行并购交易。这是去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比较冷清的主要原因。第二个原因:IPO市场实行注册制,能否上市交给证券交易所问讯,审核方式及时间都有所改善。但是并购交易的审核仍然采用原有的方式,审核的时间平均来讲也比较冗长,且审核关注点更加严格。至到今年三季度,整个上市公司公告终止的68起重组案例中,有33起已经都到了监管问询的最后阶段,被问询的次数也都比较多,从并购首次披露到重组完成的时间基本都超过了300天,时间还是比较冗长的。第三个方面,对并购资产标的审核中,经常提到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或者说“并购的资产是否增强了上市公司持续盈利的能力”的标准,市场上感觉到还是比较难把握的。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43条中所要求的“三点”,即要关注“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监管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今年并购重组被否决的15单中,有14单的理由都是与“持续盈利能力”标准相关。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2021年国内并购市场较为冷清。
全联并购公会是2004年经全国工商联批准成立、2012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协会。总部位于北京,行政主管单位为全国工商联。作为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唯一金融属性行业商会,全联并购公会现拥有近150家机构会员和4000余名个人会员,建立了法律、基金、标准、国际、并购维权、区块链以及信用管理、金融文化、金融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等 19 个委员会,为规范并购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