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顶部固定

安光勇:2021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终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升并购重组成功率?【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

2021-12-30
新闻来源: 全联并购公会
查看次数:1144


12月18日,以“并购赋能 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1(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在京举行。本届年会由全国工商联指导、全联并购公会主办,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尚融资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事务所、怡丰律师事务所、浩信德霖税务师事务所、亿阳集团、盛世乾通国际广告传媒共同协办。年会线上线下同时举行,通过新华网、中华工商时报、新浪财经、新浪微博等媒体展开直播,全网观看总人次突破330万。

年会邀请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德江,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维久出席并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融资并购部总监蔡慧,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名,天津市信用协会会长、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少波发表主题演讲。全国工商联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部副部长李慧敏,会员部商会处处长宗君,机关党委干部黄卫;全联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党委书记徐林,监事长景柱,顾问刘红路王瑗、葛明,常务副会长蔡咏、郑建彪、柳志伟;副会长程亮、孙杰、陈佳、田源、吕红兵、王乃祥、张小艾,秘书长顾宁珂,监事徐模、渔童、谢佳扬、谢思敏,轮值主席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代表程斌宏,党委常务副书记李聚合,党委委员姜山赫;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白莲湘、亿阳集团总裁邓伟等领导专家线上线下出席。


在年会第三场分论坛上,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委员安光勇以《2021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终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升并购重组的成功率?》为题发表精彩演讲。他分析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终止的原因,并对提升并购重组成功率提了很好的建议。现全文发布,与大家共飨。

 
我今天主要针对两个问题和大家分享。第一,2021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终止的原因。第二,如何提升并购重组成功率。

先来看一下国内的现状,统计数据表明,已经有85家A股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终止了重组计划。其中54家企业股价下降比较明显,不仅没有带来公司协同效果,反而给公司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纵观全球,这也不是国内独有的现象,在国外不少大型并购项目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包括英伟达从软银收购ARM,现代重工收购大宇造船,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的NAND及SSD部门等等,因反垄断相关问题,其收购受到了较大影响。当然,并购本身是非常庞大的项目,其并购重组终止是可以理解的,但不仅国内,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并购终止的案例比以往更多一些。

并购终止的理由和维度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因疫情、中美贸易战等宏观外部因素所导致的,即:这些因素拉长了原先的并购重组流程。

今年并购重组终止企业中,有23家是因交易双方没能达成一致,尤其是在“估值”这一核心条款上没能达到一致。疫情让企业在短期内产生了很多变化,包括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双方。具体表现为:

第一,审计和尽职调查无法按时完成。主要原因是近两年来,新冠疫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全球的产业链。据调查,上述85家企业中有13家企业就是因为审计尽职调查没有按时完成,导致了冲突而终止并购重组,其中有9家强调了疫情的影响。举例:受疫情影响,其尽调工作异常艰难,人员移动受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跨国、跨境的并购重组。因为疫情,本来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以及现场的尽调等流程无法按原计划完成。虽然有各种腾讯会议、zoom等视频会议软件的帮助,但更多重要的关键工作还是在线下完成的,因此无法避免并购重组终止的结果。另外,10多家上市公司是因为更换了交易方式,或者调整重组方案等原因终止了并购重组。

第二,另一个比较大的因素是跨界并购。很多企业想进军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事实上,这些跨界领域与自己原先业务的协同效应很少。这些企业跨界基本上选择白酒、新能源等风口行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并没有选择并购自己的上下游领域,而是一味地追求风口行业,失去了与原先业务的协同效果。

当然,追求风口行业并不能说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初期对于其股价的攀升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一旦重组失败,给企业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疫情还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疫情大大增加了线下尽调的难度,但对于线上方式交易的股票,几乎是实时的,能够把并购重组中的各种细节(包括上述的问题点)实时反映到股价中。

那么,如何避免并购重组失败的概率,并提高其成功率呢?

首先,我们要避免“蛇吞象”的模式。尤其是经济下行的时候,大部分企业的现金流会减少,通过各种杠杆来融资,会导致更高的风险。

另外,我们也要避免上述的跨界并购。跨界并购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很多准备,今年国内上市公司并购失败,很多是因为没有能做好更多提前的准备,没有做到速战速决。当然并不是企业不想这么做,而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这些流程不得不延长,甚至有些步骤在疫情下无法做到。这就意味着,疫情时期的并购,要比以往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对于可行性研究、各种重组风险,以及财务、法律、政策、信用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疫情前的并购,大部分风险是可预测和可控的。而到了疫情期间,更多风险不仅无法预测,而且也很难控制。

我们也要正确理解“速战速决”。所谓的“速战速决”并不意味着需要通过牺牲和让步来换取速度,而是要多做一些提前的准备,包括:对于估值、交易细节、业绩保障等关键问题上要做更多的提前准备。也就是说把更多并购过程中要做的内容提前到前面来做。通过各种假设和脚本,对于可能的风险做出更多的B计划,C计划...等等。这不仅能够在发生异常情况时避免惊慌失措,而且能够帮助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能够避免偏离公司战略、盲目进行扩张等错误决策。

之前经济处于上行、发展速度迅猛的时候,不会涉及到这种情况。当时更为重要的是速度,可以边做边想,但整个宏观环境变化时,则需要新的策略。

最后,要注意部门特别是参与机构和团队的协调。并购是非常庞大的项目,一般不仅涉及到的资金规模巨大,需要协调的部门也特别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战略咨询公司、投行等,其复杂度会很高。而且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接触到并购的机会也并不多(有些企业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并购)。因此,即便企业能够把部分业务(法律、审计、战略咨询...等)外包给专业的机构(如咨询公司),但作为并购的主体,如果对于并购的整体业务不熟,且缺乏相关的经验的话,即便是把大部分主要业务外包给顶级的机构和团队,也可能会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倒是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如:在进行大型并购重组的前几年,先进行几次小型的并购作为演练,通过这些并购来积累相应的并购经验,并对可能的风险点逐一进行盘点,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并购重组与购买标准化的普通产品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也值得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并购重组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和未来。

我们做并购的时候往往只强调有利的一面,忽视了可能带来的风险。而此次疫情,让潜伏的各种风险都浮出了水面,让我们能够更加冷静、客观地对待并购重组。

而且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刚才列举的这些问题也只是并购的一部分,只是并购重组的前期阶段而已。真正的挑战还在后期,即:并购后的整合(PMI),事实上,更多的问题在于并购后的整合。如: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间的企业文化差异,人员流动...等一系列问题,因时间关系对于并购后的重组就不再展开了。

对于明年的展望:虽然目前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但预测明年会有并购潮,会有很多并购机会。如:因房地产行业部分房企风险暴露,会有不少房企出现在并购市场上。但经济下滑也会给一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带来很好的并购机会,给这些企业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企业的机会。危机时,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对于有准备的企业来说,任何的市场变动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尽调、估值...等方面,的确是一个挑战。


2021(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在北京举行  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创新时代公会改革发展新局面:全联并购公会第五届理事会五次会议成功召开

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德江在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上的致辞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维久在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上的致辞

王巍:并购与社会公益【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

贾康:吃好政策“定心丸”  坚定不移促发展【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

王名:财富升维视角的并购与第三次分配【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


王少波: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实践【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


2021(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法律分论坛  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合规经营

2021(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信用管理分论坛  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与个人信息保护

2021(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分论坛  2021年资本市场新变化、新动态

努力开创新时代公会改革发展新局面:全联并购公会2021年度工作报告摘编(一)


努力开创新时代公会改革发展新局面:全联并购公会2021年度工作报告摘编(二)


蔡咏: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的热点综述及借鉴【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


李康:2021年国内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状况,有哪些新动态及新变化?【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

李宏图:当前并购重组如何服务与支持民营企业的纾困及持续发展?【第十八届中国并购年会】



全联并购公会是2004年经全国工商联批准成立、2012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协会。总部位于北京,行政主管单位为全国工商联。

作为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唯一金融属性行业商会,全联并购公会现拥有近150家机构会员和4000余名个人会员,建立了法律、基金、标准、国际、并购维权、区块链以及信用管理、金融文化、金融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等 19 个委员会,为规范并购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