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购公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2002~2012)----王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12-17 17:21:34 人气:173 加入收藏 标签:

      2000年,笔者与业界几位关注并购市场的朋友编撰并出版了第一本并购年鉴,被出版方要求至少有部级以上机构的签章,才能称之为“年鉴”。于是,只好 更名为“中国并购报告”。在征询的多位著名经济学家中,只有茅于轼先生欣然提笔写了两千字序文,給我们以鼓励。多年后,在他八十高寿之日,我专门赶去将当 年的序文装裱出来,称他为“中国并购业的吹鼓手”,他很高兴。

      2001年,应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先生的安排,我为国务院高 层领导备课,讲解并购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因身份是民营企业,被政审排除,换成一位连并购为何物都不知道的著名学者将我准备的资料照本宣科地灌输給领导们 了。受此刺激,我征得老友余永定所长的支持,在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下建立了“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从此,长期编辑出版“中国并购报告”,一连十 年,聚集了一大批专业人士,也广泛地影响了业界关注并购市场。

      2002年,我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夏斌先生共同发起了一个 中国并购联盟,有十几位并购专家组成。2003年的4月20日,我们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召开了首届中国并购年会。上海市长韩正和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均 到场。可惜当天正是北京宣布“非典”的日子。这就开启了整整十年的正名之路。

      当时,国内的民间协会必须经过政府批准,而且还要挂靠在 部级机构,否则便是非法机构,面临一系列信用与发展的困难。经过与商务部,证券业协会和全国工商联等部门的反复讨论后,我们得到时任统战部副部长的胡德平 先生和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先生的大力支持,终于成立了“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挂靠在全国工商联旗下运作。会员部部长刘红路和经济部部长欧阳晓明两位充 满激情的积极推动让我们非常感激。十年前,很少有人理解并购是什么,如何运作,效果如何,正统的监管部门和传媒常常将它与非法集资,巧取豪夺和内线交易联 系起来。

      有了相对合法的协会身份,并购公会就进入了正轨运作的阶段。我们大体上沿着公会理念,公司治理和市场标准这样几个板块摸索前行的。

      公会理念

       公会是民间非盈利的机构,也是整合并购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公共平台。这些理念都有具体的内容。例如,我在給有关领导汇报时非常明确地说,并购公会的第一服 务对象是我们自己的会员,帮助他们做大做好,维护正当权益。如果我们运作得不错,得到同行认可,我们才有能力努力建立一个行业标准,为并购市场做贡献。最 后,政府如果认可我们的工作,放心給我们机会,我们当仁不让地协助政府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显然与政府主导协会的先服务政府后行业秩序再自律自己的 次序正相反,不过,工商联领导理解并认可了我们的宗旨。

      此外,公会本身坚持不盈利,量出为入的财务收支原则。从不参与任何筹资,投资和商业经营活动,坚持中立立场。尽管财务实力不大,但全力支持会员盈利,避免了利益冲突。而且,公会坚持作为协调资源的平台,而不是建立一个管理机构,人员精简,成本不高。

       2010年,我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并购年会上提到并购公会的宗旨非常简单,就是“结党营私,聚众闹事”。结党要推动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聚众应制定规范市 场的行为准则。一个文明社会需要有公民精神和市场架构,行业协会的存在形成了对政府权力和商业力量的制约。单纯政府是专制社会,政府和商业两方的博弈也会 不时形成合谋侵害消费者和大众利益。协会的广泛发展应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并购公会至少可以在专业领域做出积极贡献。

      公司治理

       全国工商联原来对于下属协会主要领导实行任命制。考虑到公会的市场化和长期活力,我们试行了竞选制。会长副会长和轮值主席都是差额竞选,自荐和推荐并 行,提出施政纲领,发表竞选演讲。激烈时还分头组织竞选班子,很热闹。曾有竞选失利者对选举程序有不同看法,公开要求说明,甚至表示要通过公开媒体揭露 “并购公会的竞选黑幕”。这样一个公益机构没有一分钱薪水的职位争夺如此激烈,反映了这个机构的严肃性和成员的投入。我们通过建立监事会来处理这样的争 议,效果很好。

      并购公会还陆续建立了会员发展、规则制定、国际业务、会员权益等不同的专业委员会,也在北京、上海、辽宁和日本建立了 并购俱乐部,均是由政府负责人担任名誉理事长,便利当地会员的联谊与商业交流活动。上海和北京的并购俱乐部定期举办的各种并购研讨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 注,他们组建的网上并购俱乐部在全球有将近万名参与者。

      公司治理不是单纯的理念,更是彼此博弈形成的操作实践。企业有商业利益的考 量,合则留,不合则去。协会是公益事业,所有参与者在自己机构均是领袖人物,合作的基础是信念,价值观和公共平台。立场和角度不同,冲突也很多,如何把握 整体方向和立场妥协,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规则之外,广泛的沟通和公开化运作是重要基础。

      市场标准

      2001年以 来我们主编的<中国并购报告>,连续稳定地记录了中国并购市场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政策和规则等的变化,形成这个时期最可靠的数据积累,成为研 究中国并购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我们也编撰了大量并购相关的书籍和报告,包括管理者收购,并购融资,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等概念都是由并购公会 这个平台提出,得到全国业界的响应。

      2000年起,我们在全球并购中心的基础上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并购事件和十大并购人物,被广泛认 可。三年后,并购中心加盟并购公会成为研究平台。这个评选也继承下来,直到今天。此外,2007年起,并购公会还组建了并购专项奖委员会,每年评选几十个 不同的专项并购奖,成为并购业的重要发展指标。由亚洲商学院主编的《资本交易》月刊已经发行近五年,每期发行12000到18000册,在业界影响很大。 并购公会和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也参加了协办。
    在具有持续的研究与传媒平台上,我们不断关注并购业重大事件和课题,发表看法和提案,推动政府政策 的调整和社会舆论的导向。2006年起,并购公会历年都通过工商联系统的人大代表的政协委员向“两会”提出严肃提案,特别是有关国家经济安全,并购融资和 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等的提案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购公会两次通过经合组织向全球并购界发出开放投资壁垒、合作发展的白皮书等都得到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务 院领导的重视。

      并购公会利用自己业内的网络不断参与国家部委和地方的并购相关论坛,推动全国并购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并购公会主导引 进,与天津政府和美国企业成长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简称“融洽会”),连续举办了六年,开拓了中国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得到广泛认可和仿 效。并购公会也与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打造股权基金和并购产业(PEMA)。

      并购公会与发改委、商务部、中央银 行、国资委、银监会和证监会等部委密切合作,参与了大量并购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在并购融资法律出台后,并购公会与银监会密切合作,连续在上海。天 津,北京和银监会系统内举办讲座论坛,受到欢迎。中国证监会最新重组的并购咨询委员会中,特别邀请并购公会代表,其中三分之一委员都是并购公会理事机构成 员。

      并购公会的挑战与应对

      并购公会发轫于中国并购观念刚刚形成,在庞大的国有企业主导结构调整和竞争格局的阶段 上。并购公会更多的工作是普及并购教育和积聚并购中介机构的群体,不断在培育并购观念和并购市场上著力。作为民间公益机构,并购公会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资 助,也没有来自商界的大笔资金投入,全部是依靠少量会费和论坛等活动获得发展经费。2012年,在得到中央银行、发改委和商务部三个部委的支持下,全国工 商联与国家民政部共同确认了并购公会长达十年的发展过程,给予了民政部登记注册的身份。这是并购公会新的发展起点,也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并购公会需要从中介机构为主的小圈子发展为更代表主流并购力量的全国协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从事并购交易的企业集团,专业机构和并购创业者加盟公 会,努力将并购公会的成员范围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扩展到各地各个产业,也扩展到海外,需要更加开放的发展,吸收更有视野和能力的企业加盟。并购 公会过去为建立规则和稳健成长而提高的门槛需要调整。这涉及到新老成员的理念融合和妥协,也需要更高水平的内部公司治理水平。

      其次, 并购公会需要提升自己政策影响力的财务实力,从而为并购市场的蓬勃发展奠定制定规则,维护权益和提升权威指导。并购公会要更加密切与政府相关监管机构的合 作,不断对影响并购市场的事件和趋势发表意见,献计献策,贡献民间智慧。除了一定的会费基础外,推动各地分会的发展,举办更多的培训,论坛,交易会等活 动,推动并购基金的发起等,都是扩大影响和收入的渠道。

      最后,中国的并购市场是全球的并购市场最有潜力和最有影响的部分,中国并购力 量成长必须与全球并购大格局协调发展,并购公会的国际化是我们最重要的突破。2010年,并购公会推动了亚洲并购协会的筹备,我们期望未来两三年,并购公 会在整合全球并购标准和并购市场上有重要表现。

      中国并购公会是市场的产物,也是在飞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中国经济崛起基础上的产物,市 场需求永远是并购公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有战略有组织有治理是并购公会成长的经验,有调整有追求有激情更是并购公会能够走的更远的保证。我们期待市场的支 持,也期待市场的检验。                                             

    王巍
    并购公会会长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

    2012年7月30日

    文章摘自:《并购公会十年》代序
    作者:王巍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