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购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朱云来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12-17 16:57:19 人气:17 加入收藏 标签: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探讨交流,之前我也有机会听了前面嘉宾的发言,可以说是很难再讲出一些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了,越排在后面发言的挑战越大。但是我觉得这 也反过来说明一个现象,大家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相当的共识。很多方面大家谈到的都有共同之处,但是到底症结在哪?我们到底能够推进的工作是什么?这是一个 挑战。所以希望各界,包括政府、包括企业界、研究机构,大家共同促进这个推进,并购还是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之前我有一个讲稿,但是很多的东西大家前面已 经讲过了,我会讲得简短一些。

      从过去改革开放30年,应该说我国经济还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如同任何一国经济发展一样,时间长了 必然会积累一些问题。现在我们面临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对于转型兼并收购应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投资拉 动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早期有广大的国际市场潜力,这种快速拉动应该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长期不看市场的调整,无视 市场需求,缺乏市场预见的这种投资拉动,特别是这种高速、超常的发展也会迅速把我们引入一种过剩的局面。比如以造船业为例,造船产能已经达到了 3000-3500万吨左右,但是今年截止5月份,全球造船业新订单只有153万吨,3000万吨和150万吨的比例,同比下降了98.3%。从造船周期 来看,新签订单要到2013年之后才会有可能明显的复苏。在2011年之后造船产能过剩的矛盾将会凸显。另外像电解铝、氧化铝行业,2008年电解铝产能 是1860万吨,实际产量1313万吨,产能利用率只达到了71%,氧化铝产能利用率是77%,恐怕这是2008年的情况,可想而知今年全面需求下降的情 况。

      另外我们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行业结构集中度非常低,高度分散。比如拿我们的炼钢行业来说,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产钢 大国,但是包括地方有1200多家私有钢铁企业遍布全国,但是前十大钢铁企业集中度还不到40%,这和世界其他领先国家钢铁产业的发展格局多的3到5家, 少的1到3家,他们的行业集中度达到了80、90%,我们和他们有很大的差别。汽车行业,我国大概有61家乘用车制造商,89家商用车制造商,前10大企 业市场集中度不过是58%和68%,这和全世界总共只有10家左右的格局差距也是非常大的。规模小,企业分散,是一个很大的效率问题,同时我们现在面临了 像新一轮低成本国家的竞争和挑战,比如印度、越南等国。

      毕竟中国经济在不断的成长,中国市场概念对全世界的企业来说是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内容,无形中也大大增加了跨国企业到中国来竞争,在中国设厂和我们竞争的格局。比如像汽车行业,奔驰、宝马、丰田、日产都已经把中国市场作为他们战略性的市场之一。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节能环保压力巨增。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现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和美国几乎相等,数据上略高于 美国。排序排在第一,第二可能会有影响,但是我们实际上是总量相当。比如说2007年美国能源消耗量相当于23.6亿吨原油,美国单位GDP/百元能耗相 当于204吨原油,中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四倍,远高于世界平均280亿。中国经济总量如果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中国总的能源消耗量将会达到 91.11吨原油。2007年实际上全球能源消耗仅相当于111亿吨,如果我们要达到美国的经济水平,按照我们现在能耗标准,我们几乎消耗和相当于全世界 2007年的能量消耗。由此可见,13亿人口的中国,我们的人口超过了其他国家人口的一倍,如果我们走传统化发展的老路,世界的资源体系可能都无法支持。

       国内企业随着成熟和发展也面临了国内市场逐渐的饱和,在后续发展方面不得不拓展海外市场。但是拓展海外市场我们还是缺乏国际经验和国际品牌声誉的。因为 国际声誉很重要,信用也很重要,声誉就是你的知名度,别人了解不了解你。同时,如果我们是用内生发展,如果我们到国外去创造自己的企业,这种发展方式可能 也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甚至是比较漫长的方式。相比之下,海外并购可能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当然这可能是相辅相成的,从内生生长到外部的并购。

       并购有很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制约。兼并收购常常涉及到收购方的战略,被收购方的意愿、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和各种地方性保护制约因素。首先,地方市 场的垄断。事实上地方市场的壁垒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障碍,因为我们市场化的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多包括地方政府像财政收入、政绩等因素导致了市场的 割裂,不能通过真正市场的选择进行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这也是障碍之一。还有税收制度的安排,毕竟进行并购的过程中有很多支出,税收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 比如说被收购企业往往在并购过程中有一定的亏损,亏损如果能够抵减收购方的税收,这可能都是一些促进性的系统的安排,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安排。当然在理 念、观念上也有很多现实的概念,比如说“宁为鸡首、不为牛尾”。但是如果把这个观念性的问题想得更深一点,毕竟还是利益安排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企业中的既 有利益如何调整能够达到双赢都是需要一些制度上系统安排。还有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国企并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即如何解决被收购方冗余员工的问 题,这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现在我们处在就业高峰,从人口结构和高效毕业人数结构,这样的话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企业裁员态度比较谨慎。在并购过程 中,经常是被收购方员工去留就成为了一个难点,无法有效采取这种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人力资源政策。像这样的人事安排,恐怕会成为国有企业兼并收购的重要 一个难点。

      可以看得出来,兼并收购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虽然大家对它的作用都有很多的共识,我们还是相信按照市场的原则,特别是今天我 们谈的专业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并购在资本市场的活动之一,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资本市场因为有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 价格发现的作用,才能够使经济不断处在一种良性调整过程中。因为有资本市场,来引导资本流动,从而实现资本向最有效、最好的经济主题转移,使得好的可以发 展得更好。相对有一些问题需要调整,有可能成为一个并购的对象。这样的作用是提高了市场的规模和效率。所以,包括市场定价功能也可以为并购提供非常重要的 一个价格参照,能够进一步促成并购的实现。

      当然,资本市场还有一个规模范围的问题。2008年底国内资本市场证券化率只有40%左 右,这和成熟国家几乎是100%的比例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我们上市公司平均规模小,很多大型企业实际上没有上市,他们在经济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又 不在资本市场上,这样导致整个上市公司总体来说在全经济中比重较低。行业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一些金融产业,制造业等少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就不够 全面。上市公司的规模和范围欠缺,客观上限制了上市公司并购收购的选择余地。我们曾经碰到过一位客户,他们有很重要的一个行业整合策略,就是因为被收购企 业原来不是上市公司之列,所以他们很难实现并购安排,因为一旦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之列,他们就可以按照上市规则来进行收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市场兼并手 段。

      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比较短,我们早期市场比较关注融资的功能,但是对并购这一方面不那么关注。相比之下,资本市场融资制度相比比较 完善,我们的兼并收购制度有相当差距,因为这个制度不清,对业务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限制。同时,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并购的成本。另外因为规则不全,也会经常 出现一些意外事件,比如内部交易和违法违规事件的经常发生,也事实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刚才会议间我们碰到了两位律师,正好他们是在做美国做兼并收购行业 的,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把一些国际上成熟的市场制度,特别是和并购相关的市场制度安排能够介绍到国内来,成为我们一个参考。有一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我们应该借助他们的实践经验,加上很多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对我们的发展能够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另外兼并收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优化行业结构。因为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提升市场规模以及市场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就是企业的声誉可以说是企业不用花钱的广告。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 如果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到达客户,要让客户知道它,这样市场影响力就非常重要。

      我们通过内生的发展肯定是一条基础,但是并购的机 构如果抓对了,确实会有提升市场影响力的作用。有时候通过长期慢慢的发展,可能无法抓住这个市场发展的机遇。兼并收购也往往会提高企业效率,因为集中度的 提高有规模效益,所以企业生产效率和金融投资效率就会高很多,甚至对创新和产业升级也有更大的作用。第一,它的资金实力更大。第二,研发出来的东西产生的 正面效果比也很大。同样一个技术,应用在1000万的规模,和你应用1亿的规模,10亿的规模,这一下是10倍、100倍的差别。第三,并购也往往对企业 治理结构在客观上有一个推动作用。因为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在未来企业中管理架构安排、资源整合方面必然会经过一系列的来来回回的讨论和谈判,事实上通过这样 的谈判和推进,应该说对这个企业治理结构整体也会有一个提升。所以,如果我们在一个大面来看,兼并收购可能是我们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经济面临调整 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为前面讲了很多的制约因素,我们也要面对现实。企业本身也会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一般来说融资中介机构比较容易进入,企业也愿意付 这个钱,但是如果说是兼并收购,相对上市融资付的钱来说几乎等于零,这样中介机构即便想做这些事也难以为继。如何认识并购产生的价值,以及它应该有怎样合 理的一个收费结构,这是企业过去没有遇到的问题,也不习惯这样的思维,这也需要市场逐渐通过实践找到感觉。

      今天,我从一个相对比较实际的角度,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衷心希望在业界共同努力下,能够积极地推动并购发展。因为我认为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使结构调整从出口导向型变成真正内需推动的经济。谢谢大家!
                             


     


    栏目类别